首页 >产业 > 正文

3本入选!《新京报书评周刊》8月好书发布

2023-08-21 18:21:18来源:商务印书馆

在未来,我们会继续每个月向读者推荐一系列最新出品的好书名单。这份书单由王府井书店、新京报书评周刊联合推出。在选书时依旧坚持了书评周刊“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思想,现实情怀”的一贯标准。

——《这个8月,我们选出了20本好书》


(资料图)

《创伤的帝国:受害者状况调查》

作者:(法)迪迪埃·法桑、(法)理查德·李森特曼

译者:刘文玲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3年6月

推荐理由:过去的几年人类过得非常辛苦,从肆虐全球的疫情,到频发的极端天气,遭受灾难后留下“精神创伤”成为一种普遍的体验,这个词汇更是已经进入到大众的日常话语之中。不过,曾经的精神创伤是一个严格被限定在临床医学上的词汇,对其鉴定需要由专业人士作出。这一今昔的重要对比成为法国人类学家迪迪埃·法桑观察当下时代精神重要的窗口。法桑认为,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时代特征,精神创伤不应该被局限界定在医疗领域,而应该考察社会的政治与道德结构如何塑造了有关创伤的话语。通过考察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的女性主义运动、法国图卢兹2001年化工厂爆炸、巴以冲突等多个典型案例,法桑揭示了这种深刻的创伤话语变迁。

法桑细致分析了创伤话语的形成及其复杂性,比如,创伤的使用中存在深刻的不平等,图卢兹的工厂悲剧发生后,同为受难者,工厂的工人会作为悲剧制造的主体之一受到谴责,精神病院的患者遭人遗忘,在巴以冲突中,受到精神酷刑的人会因其身份是巴勒斯坦人还是以色列人遭遇区别评判。如今,以受难者的身份讲述“创伤”成为一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行动,它不仅是一种诉苦,更是具有政治性意义的批判与拷问。对创伤话语的关注并非为了区分何谓道德意义上好的“创伤”,而是为了人道主义的关怀。

《克服欧洲》

作者:(塞尔维亚)佐兰·米卢蒂诺维奇

译者:彭裕超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3年6月

推荐理由:坐落在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常常被视作东西文化沟通的桥梁。历史上,塞尔维亚的领土曾被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和西半部瓜分,也曾居于拜占庭、匈牙利两大王国之间,这种文化的居间性让塞尔维亚自身的文化认同变得尤为复杂。在人们的认知里,尽管属于欧洲,但它和欧洲是“互为他者”的存在。米卢蒂诺维奇在这本《克服欧洲》中通过梳理十四位塞尔维亚作家笔下的欧洲形象,直面欧洲与塞尔维亚的相互想象中存在的偏见与误解,细致地勾勒了塞尔维亚文化意识艰难形成和自我确证的过程。《克服欧洲》挑战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叙事,试图打破“巴尔干-欧洲”与“野蛮-文明”的对应。这种批判性恰如书的封面上那座被炸毁的桥梁。作者的用意并不是制造对立和隔阂,而是在研究误解与偏见的基础上寻求文明间的相互理解。通过这种对照的批判,我们能对现代性的“中心”与“边缘”产生更为全面的理解。

《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

作者:夏晓虹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3年4月

推荐理由:1907年7月15日,被人指为徐锡麟党羽的秋瑾,在浙江绍兴被斩决。全国各地诸多报馆对此跟进报道、刊登社评,质疑办案的正当性,指出秋瑾之死是冤案无疑。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对秋瑾的描述由女学先进转向了革命先烈、巾帼英雄。如何定义秋瑾,也就此走上了种种转变之路。

夏晓虹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绍兴,“走街串巷”,感受轩亭口(秋瑾就义地点)等地。她多年来致力于秋瑾研究,关于其诗词、个性、际遇和主张,阐释秋瑾及其在中国历史当中的人物形象。《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这本册子收录的秋瑾研究之作跨度二十几年,有的篇章起笔搁下,时隔十年补完。夏晓虹不断在史料中重返历史现场,向我们展现了秋瑾和二十世纪中国转型的种种关联。至于她本人对秋瑾的称呼,或许最合适的“还是那个创造于晚清却未能通行的‘新名词’——英雌”,它能概括这位了不起的中国传奇女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标签: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