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木之间见精神——当代现实主义木刻美学探析
2023-05-28 17:14:47来源:光明日报
(资料图)
原标题:刀木之间见精神(主题)
——当代现实主义木刻美学探析(副题)
彰显中国气派的木刻艺术,其现实主义审美特征之形成有着独特历程。今天,新时代木刻现实主义观念正不断被注入新内涵,焕发出新活力。
具有现代意味的木刻艺术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中国,由鲁迅等一批追求革新的有识之士引入,最先树立起现实主义之旗帜。这一阶段的木刻创作,内容多为风景、人物,出处大多为西方书籍,直面现实世界是其普遍追求的审美理想。鲁迅参与成立“朝花社”,编选《引玉集》,马达、陈烟桥等青年木刻者推崇木刻版画反映现实的能力,以宣扬革命精神。延安时期,古元的木刻艺术被认为极具中国气派,是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主义艺术。基于此,中国木刻逐渐孕育出刚毅果敢的线条、强烈对比的色调,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就此萌发。此后,又历经多次转变,图式变化的背后恰是对现实主义观念的不断厘清,从而奠定了当代木刻创作的发展方向。
当代木刻创作注重彰显自身特色,对刀味与木味的强调是重要的一环,其核心指向是对现实主义审美观的坚守。无论凹、凸、平、漏四大版种的创作方式,还是三角刀、斜口刀、圆口刀等工具的使用,以及木刻家们发展出的寻求刀味与木味的多种技法,其实质都是现实主义审美观的外化。一方面追求木刻图式的秩序感,另一方面寻求将复杂纹理融入其中,促成材与质对画面内容恰如其分的表现。创作者以刀代笔,在各类版材中寻找灵感,力求打造细腻、分明、流畅、有力的木刻作品。刀味之刚毅、木味之朴拙,共同确立了木刻艺术的现实主义基调。
黑白意境是当代木刻着重阐释的另一特征,它提倡汲取水墨韵味,重视色块冲击,尝试将现实主义审美观风格化地表现出来。观画所谓“远观其势,近取其质”,木刻家们追求形象与神韵的和谐统一,其中黑白关系、疏密节奏等成为具体的考量维度。他们运用点、线、面编织图式,以刀笔深浅彰显层次,推崇刀法清劲,强调明暗有序。总之,既要追求水墨般的灵动隽永,也要突出刚劲锋利的力量感。“墨”与“木”相得益彰,“黑”与“白”刚柔并济,开辟了现实主义木刻创作的审美新内涵。
当代木刻艺术渐趋形成兼容并蓄的创作方向,发掘传统艺术精髓成为现实主义创作的题中要义。创作者们致力于推动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等地方木刻艺术的再度兴起,让诸如“饾版”“拱花”等技艺得到传承,推出了一批色彩艳丽、风格独特的本土套色木刻佳作。如云南木刻色彩鲜艳、淳朴厚重、温润饱满,因颇具现实气息而大放异彩。《十竹斋笺谱》《萝轩变古笺谱》中的古代木刻同样为当代创作者所重视,虚实有致、层次分明是他们关注的现实主义美学基因。而唐宋时期的灵动舒畅,元代的质朴浑厚,明代的柔和隽永,皆被视为当代现实主义木刻创作需要汲取的审美底色。除了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对海外艺术的镜鉴亦使当代现实主义木刻创作转益多师。当代木刻重视对创作者内心感受的呈现,将意象化表达纳入现实主义美学内涵,寻求来自心灵层面的现实追问。在近年来的全国版画作品展上,装置艺术、实验艺术、景观艺术等与木刻相结合,呈现出纷繁的面貌,艺术家们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探索出更为多元的现实主义表达。
近年来,木刻艺术受到新媒体环境的深刻影响。有创作者提出,要从数字人文角度拓展木刻现实主义美学内涵。有的木刻工作者运用软件技术,通过模拟笔法、建模刻痕、数码打印等方式,形塑视觉上具有激光雕刻感的新型木刻。有的青年艺术家将木刻创作过程搬至台前,搭建起包括讲述、触摸、实操等在内的一整套实践模式,观者可在多媒体营造的沉浸式展览中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点滴细节,感悟木刻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
纵观当代木刻艺术发展历程,变化的社会语境不断对其提出新要求,这也使木刻的现实主义美学传统得到传承,同时实现开拓创新。今天,拓展木刻艺术的现实主义美学内涵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这一蕴藏着红色基因的艺术形式定能焕发出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作者:夏羿,系南京财经大学传媒艺术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
标签: